當一則貼文讓大家開始討論,設計費為什麼這麼高
前幾天我在臉書上發布了一則動態,內容是針對「萬事達卡的八百萬人民幣標誌設計案」,對比「$148,標誌無限次修改直至完全滿意」的網頁廣告,感慨此兩者的收費價差以後,得到了一些留言,甚至還有幾個人私訊找我討論。
讓我有些意外的是,所有的留言訊息,都在針對討論 Pentagram 的設計費為什麼高。
這個現象使我感到很有趣。
縱然我最初的原意,只是在搜尋標誌設計案例時,同時出現了這兩則訊息,讓我無心地發出感慨,但細想眾人的回應反饋或許有更多層面可做探討。
我猜想會造成這種情況也許有兩個原因,一是我的行文間的語氣表達讓留言者認為我對設計價值有所懷疑,因而覺得必須要提出補充說明;二是,即便在我的臉書超過半數都是創意工作者、這樣深厚的同溫層底下,設計師們仍然反射性地覺得必須就此著力說明,才能感到安心。
而這種隱約的意會,反讓我感受到當我們仍時時需要為報價「去說明」,那麼也表示要建立起同溫層以外的一般大眾,對於設計價值更完好、更平衡的認知,仍然是很漫長的任務。
--當然,這是屬於所有創意工作者共同的任務。
當所有人都只問「為什麼設計這麼貴?」
然而話說回來,在這個案例中,比起討論 Pentagram 的設計費之高,老實說更讓我感到興趣的是:
(1)為什麼大家只討論報價之高,而不問報價為何可以如此之低?
(2)在極高與極低之間,那些價差到底是差在哪裡?
最後的設計成果,往往是經過了無數的專業考量
想要了解設計的價值,不如就先從專案背景了解起,我找到了Pentagram 的官方網站。
當我看了網站上的專案介紹,讀到其中一段 “Getting the three colors right in the mark was a challenge for designers, requiring hundreds of tests……” 忍不住呵呵笑了兩聲,心通意會。
「這個設計師也在努力為自己的作品價值說明呢!」
所有做設計的人都知道,即便群眾和業主最後只看到了簡單的視覺結果,然而中間繁瑣的思路過程卻是非常漫長的。可是,同樣經歷了無數次的調整修正,為什麼有人可以收費數百萬(或許還不包含修改增加費用);而有些人卻只能收費數百元,還得讓業主改到爽呢?
縱然離 Pentagram 可能很遙遠,但我想至少我們有機會能盡量做到不落入低價競銷的惡性循環裡。對我來說這或許是更貼近現實的議題。
我如何使業主理解我的設計成果:做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
進入報價討論前,在此我先岔開話題,談一份近期我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與解決。
我們在一個標誌設計提案的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麻煩,而業主慢慢地掉入了鑽牛角尖的迴圈。經過了先前的一些粗略嘗試後,我向我的專案管理人提議做了一份更為詳盡的提案簡報,上面有一些簡化過的概念描述、發展細節的展示,以及預計的應用規劃。我想用這個發展完整的提案,測試看看,是否會讓業主有不一樣的感受--
然而,這份提案還是失敗了。
我們所得到的,是業主寄過來雜亂的一些訊息截圖,上面提到的是對標誌視覺上的直觀感受。那些意見未經統整,每個人看了都有不同的意見,而我和負責人看了七嘴八舌的意見,則是心沉了一半。
但是,我們都應該知道任何設計是很難滿足所有人的,特別是當你拿著設計邀請某人對它品頭論足時,對方肯定會比平常說出更豐沛、更嚴苛的意見--以顯示自己對設計略有品味。
下一步,我該怎麼做呢?
我的作法是這樣的,將設計工作先暫時放下,我回頭用了一天餘的時間,做了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。將各網站上,針對與本專案品牌相同類型的標誌設計,盡其所能的全部蒐羅下來,總共約 180 多個。
我承認這當中難免帶著一些賭氣的意味,有種「你自己看吧!我把所有相近的標誌都擺在你面前了!看過這些,再來評論我們的設計吧!」但這不過是意氣用事的一面。理性的部分,則是將所有的設計分堆彙整,進一步做各類別項目的逐一探討,而後是綜合性的建議,結論回歸到本品牌的設計應如何發展。
當我們把這份報告寄給了業主以後,終於得到了更為理想的結果。
在線上會議中,對方的回覆是這樣的:「我看過報告以後才發現你們所有的思慮脈絡都是很清楚的!知道這裡面的細節、知道你們的每個設計方式都是經過詳細思考的,不是沒有理由的,而且你們的邏輯跟方向很正確,我很認同這份報告的建議。」
結局是:當業主讀過了這份報告後,回頭重新檢視了我前次所交出的設計提案,對創意和概念大為讚同。
我想,肯定會有某些人說:「好的設計是不需要說明的!」然而究竟什麼是好的設計呢?美的感受很主觀,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才符合真正的美呢?又說回來,真的有所有人都「認為美的美嗎」?
我的想法是:「溝通和理解是設計中必須的。」
我並不覺得觀眾如此全知全能,而認為適當的溝通與說明,都是設計成本中的一部分。同時,我們並不能冀望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設計,但至少「付錢給你」的那個人得懂。試著用各種方式去讓對方理解,「做報告」是一個比較辛苦的選擇,但總歸來說,目的除了讓業主認同與理解設計思路以外,更讓他們感覺這份設計費花得確確實實,過程摸得到、看得見。
那麼,為什麼許多設計師、以及最初的我,開頭不直接做這份報告呢?
理由是:因為做上一份這樣多達數十頁的報告,曠日廢時,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的工作專案,都有充足預算和時間成本,能讓你能挪出力氣、額外做一份這樣的調查報告。
更重要的是:
多數的設計師,即便未提交這樣一份思路說明完整的報告,他們也通常從前期的調查搜尋中,憑藉經驗,判讀出了合乎邏輯的方向建議;也就是說,報告的功能其實更多是為了使業主理解,而最後的結論則是殊途同歸--這樣無須多說的過程,正是所謂的專業。
所以,請相信你找來的設計師。因為你不會比他 \ 她更專業。
「為什麼報價這麼低?」因為他的設計比較爛嗎?
回過頭來,我們來問問這個問題:「為什麼設計費這麼便宜?」
我可以想像到有些設計師可能會覺得這個提問很可笑、甚至不值得討論。也許某些直覺性的回答是這樣的:
『因為他的設計比較爛啊!』又或者是,
『因為比較醜嘛!』
但原因真的如此單純嗎?
我曾經在外包社團裡面,看見有個接案設計師誠實地哭訴自己的困境:他說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報價可以這麼高、而自己的報價卻提升不上去。當時我想,他也許不夠厲害吧,打開了他的作品集看熱鬧。
然後我感覺很意外,因為事主工作了好幾年,所以那是一份成熟度很高的作品集,也沒有任何我以為過份商業或俗氣的樣子。如果帶著這樣的作品集,我有自信最少能報出他目前二到三倍以上的設計費。
話說回來,我在前頭早就提過,美或醜其實都是主觀感受。因此我個人一向無法認同去其脈絡、單純一句「反正就是醜啊」這類的評論。(當然,某些普世皆嫌醜的案例就不劃在此內……)
所以,如果不單純只是視覺本身的問題,那麼肯定還有其他的種種因素,構成了名為「設計師專業」這個無法被具體看見的東西吧。
正由於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部份加總起來,致使也許貌似差不多的設計,卻有了天高地遠的價差。
我如何用一年的時間,嘗試了提高自己的接案報價
關於該如何增進那些看不見的部分,又是非常龐雜的問題了,在整個專案的前後環節中,除了設計實務以外,肯定還牽涉許多專業技巧。
舉例來說,最近我們的工作專案中,嘗試了各種以退為進、溝通話術的捉摸、甚至是星座性格的分析,我一度覺得自己應該開始研究孫子兵法了。我的專案管理人是年長我8歲的資深設計師,他說:
「做設計到頭,常常不是真的在做設計,是在做人。」
暫不談「做人」之類的高深道理,在此,我先分享自己過去一年來的一些接案心得。
雖然正式接案約剛滿一年,我仍然是非常菜的小魯,可能無法提出有力的見解。不過在過去一年的時間中,我個人的設計報價確實提高了一些些漲幅,而年收則翻漲到前一年的近三倍。期間的歷程,我想或許可以提供給同是接案領域的新人一點參考:
2017年年初,我由第一份正職工作離開約二、三個月,到了放完假開始該認真思考未來去處時,聞詮識數位執行長陸子鈞談到一句:「寧可餓兩個月的肚子,也不要餓一輩子肚子。」
這是在奉勸我接案要慎選精挑,寧缺勿濫。衝著這句話,我真的就定下決心、餓了一陣子肚子。
在年初的那段時間裡,我陸陸續續的推掉了很多案子,最多的時候我曾經一個月內推掉了 9 個案子。理由都是雙方對於報價的預期落差過大。
那時我想,我走投無路了啊!真的要好好回去上班了。然而 — — 就在度過了那段低潮期以後,一切又變得順利了!同時,接下來的我在個人報價方面越過了一個崁,也終於順利提升上去了。
而我覺得這當中最大的關鍵是:「好的客戶,會帶來好的循環。」
遇到了好的客戶,由於理念相近,那麼在溝通上就不需要費力,報價時也能避免過於誇張的預期落差。重要的是,這樣的客戶在往後所介紹而來的客戶,也會是氣息相同的對象,至少 — — 在報價認知上會是相近的。
(試想你對 A 客戶報了一個三千塊的 Logo 報價,A 客戶介紹而來的客戶 B,你又怎麼能對他開出高於之前過多的報價呢?這麼做就是打壞了信譽。)
請記得:會因為你委屈報了低價介紹而來的客戶,不外乎也盡是貪圖便宜而已。
試著換個立場去對客戶解釋自己的報價
同時在整個接案期間,我也反覆在適時機會,對客戶說明和建立觀念:
「為什麼我要報這個價呢?」
請仔細設想看看:假若我每月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是三萬元,那麼算上我花在案子上的工作時間,我一個月至多能接上幾個案子,考慮過後報價多少也就顯得合理了。低於所設定的報價,那麼我就得過上又窮又忙的生活。請試著站在我的立場想像看看吧--大體而言,透過這樣的解釋,幾乎所有客戶都是能理解和接受的。
那麼,如果你費盡心力說明,仍無法讓客戶理解你呢?
那就讓他滾吧!(噢,我是說……那就讓他離開吧!)
我談過一次辛苦的戀愛,最終未能結果。而我記得某次室友無心地對我說:「如果必須那麼努力改變自己,才能讓兩個人在一起,那不就只是證明了不適合嗎?」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。
我想這句話在職場合作上,也是相通合用的。
結論是:長期去經營好的循環,便有機會慢慢建立某種價格區塊的市場口碑,從低的報價區塊逐漸過渡到高的區塊去。(雖說,目前的我還不太真的在很高的區塊中XD)
以上,大約就是我的心得了。當然過程中還有更多細節,下回再談吧!
雖然接案生活本來就是起起落落,也許去年的我順利,今年我可能就會餓死(到那時,或許我還能寫一篇〈為何我在接案市場中遭遇失敗〉的心得分享吧),世事難預料,一切的一切都還在努力嘗試中。
不過至少接下來的日子,都還是拼命為自己創造「好的循環」吧!
後記:
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後,文中所提到的專案管理人,針對所寫到的:「做設計到頭,常常不是真的在做設計,是在做人。」做了進一步的闡述。
在他的說明中,提出了一些非常棒的觀點,同時也是平常接案設計師埋首在工作時可能會迷失或忽略的事,包含:
1. 設計服務,服務在也許比設計更重要。
2. 設計工作分階段和期程進行,能改善過往接案模式產生的問題。
這些補充說明對於設計師們很有幫助,詳細的內容,大家可以到他個人臉書專頁上去閱讀:
除此之外,針對工作流程的優化、分階段和期程進行的合作方式,我們在先前合作的專案中已經徹底嘗試,而我覺得自己得到不同以往的收穫,目前我手上正在進行的一些新專案,也改採用了這樣的報價和合作模式。
至於具體的做法,我在此提供一篇補充閱讀給大家參考。本文雖然是關於軟體工程接案技巧,但我認為放在設計師甚至其他職業工作上也適用: